学院首页   首页   组织机构   通知公告   评建简报   政策文件   评建动态   基本数据   他山之石   下载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他山之石>>正文
 

 
湖南工业大学:“引企入教”助推专业综合改革
2019-02-25 09:06 作者: 编辑:pjbadmin 

2018年6月21日,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国家教育部门领导提出:“要把握好战略机遇,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在一些领域大胆改革、加快发展,形成领跑示范效应,取得全局性改革成果。”

当前,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由大转强、转型发展的历史机遇期,需要一批政治素养高、业务能力强、创新水平高的自动化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大自动化集群协同跨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亟待探索的重要命题。

湖南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是学校设置的首个专业,2008年成功确立为第三批高等学校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012年起,依次被确定为湖南省普通高校“十二五”“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多年来,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团队结合教育教学新要求,就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立足于服务社会、服务产业、服务地方经济与企业达成共识,双方共同探索了以实施培养责任“双主体”、教学过程“双嵌入”、学生实践“双导师”为核心的“引企入教”深度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的打造,有效助推了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进程,成效日益彰显。

多措并举 夯实专业综合改革基础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团队在学校的指导下,依托自动化专业国家级别教学团队,认真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一步完善了综合改革方案,并作了认真的前期酝酿与调研。

一是吸收国内外先进理念与经验。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负责人入选自动化教指委“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组成员,通过全程参与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安大学、江苏科技大学、重庆邮政大学等5所试点高校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以此为蓝本,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按照“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实践路径,建立教育链紧密对接产业链的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基础课、选修课的学时数及开设时间,并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总学时数,以倡导自主性创新学习。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团队成员还利用在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高校访问的契机,整理了各国制造类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全国走访调研了大量企业,邀请相关企业来校参加“引企入教”研讨会。

二是融合地方特色与学校办学特色。在推进“引企入教”的过程中,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团队紧扣株洲地方产业发展特色,主动探索与企业开展人才培养层次、实质性合作的渠道,找出企业与高校实现互惠双赢的切入点,激发企业全程介入工程专业本科教育流程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学生大规模、常态化在智能制造产业的应用场景中开展课程教学及工程实践活动搭建了平台。

2017年起,团队着手组建“智能制造在湘名企引企入教合作联盟”,已与中车株机所、北京汽车、格力电器等近20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制造类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依托株洲轨道交通行业背景,团队提出培养具有解决控制类复杂工程问题所需复合型工程人才的目标,要求学生结合轨道交通实际需要,通过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技术手段,提出典型自动化装置和系统的开发(设计)解决方案。

三是实行柔性毕业设计方案。根据专业综合改革方案,创新性地将需进行实景模型展示的开放式毕业设计的试点改革范围从“素质提升班”教改项目,扩大到自动化专业全体毕业生。自动化专业将原本在第8学期进行的毕业设计提前至第6至第7学期,以学生团队共同完成工程项目的方式进行,最终以反映自动化技术应用场景的实景模型加项目说明书的方式提交设计成果,以设计作品公开展示及技术讲解的形式替代传统毕业答辩环节,促使毕业生主动地、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设计工作。

以2019届毕业生为例,团队将218名该专业学生以自行组队、自定课题为原则,组成了68个课题小组,分别参加2018年秋季与2019年春季举办的毕业设计作品展。2018年11月27日,在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2019届毕业设计作品展(秋季)上,85名毕业生以小组项目展示的形式接受了46家企业代表、30名指导教师及观展学生的审阅与投票。

多管齐下 优化专业综合改革配置

发挥自动化专业本身具有的跨学科、宽口径等特点,进一步从教学团队优化、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出发,将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轨道交通及自动化、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包装工程、印刷工程等专业纳入大自动化学科集群中来,实现教学资源、实验设备、科研平台的跨界共享,有效增加了应用型人才的辐射领域,提高产业需求与人才能力的匹配度。

一是建设双师队伍。团队打造了一支“校内专业教师+校外专家”为成员的双师队伍。打破传统格局,将实习实训安排、教学计划安排等教学管理工作下放至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采用学期轮值的方式动态安排,既加深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又增强了教师们提升教学服务水平、探索改革解决方案的主动性。同时,引导教师进行跨界教学,如自动化专业“包装自动化专题”“智能控制基础”、包装工程专业“包装过程自动化”等课程,均已打破专业壁垒,智能制造领域相关专业的教师形成联合教学团队,促进了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

此外,着力引进海外优质教育资源,注重提升交流品质与内涵。由自动化专业牵头,聘请现任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先进汽车技术中心执行主任Bharat Balasubramanian教授来校开展为期一周的“先进汽车技术国际论坛周”交流活动。

二是课程设置改革。立足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进一步突出跨行业、学科交叉的专业特色,设置“包装与过程自动化方向”“轨道牵引自动化方向”这两个特色系列课程选修模块,每个模块分别对应过程控制和运动控制两大工程范畴,模块中的课程既在本方向自成体系、相对完整,又可与另一模块中的课程相互补充、形成拓展。

学校成立创新创业中心,现建设省级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2个、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中心1个。搭建由“电气信息基础训练平台+工程技能专业训练平台+科研创新综合训练平台”组成的“三大实训平台”,推进实践课程教育,让学生在亲身实践过程中将“所学”转化为“所得”。

三是课堂教学改革。以科研融入教学为手段,提升专业能力培养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科研经历与创新思维传授给学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形成了理论水平高、实用性强、特色鲜明的日常教学内容。例如,获2018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高端制药机器人视觉检测与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的科研内容,已作为新生研讨课程中的典型案例。

依托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单片机原理与应用”,从课程组选派经验丰富、改革意愿强烈的教师开展单班授课、小组讨论,采用问题驱动、能力培养的工程教学新模式。实验及课程设计环节采用开放模式——专门配置一批单片机实验开发板,授课过程中直接发放到学生手中,打破实验室空间限制,学生可随时随地进行单片机系统的开发设计。

多方合力 共筑协同育人新高地

团队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优势,与株洲地方企业“携手共进”,着力打造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新模式,真正实现人才培养平台从课内向课外、从室内到室外的有效扩展。

一是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在“轨道交通自动化技术与装备”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引领下,“电传动控制与智能装备研究”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电气与控制工程”湖南省创新创业教育中心等多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充分发挥各自的校企合作优势,形成“立足基础、面向工程、强化实践、重视创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

同时,定期组织毕业设计作品展、工程实践能力大赛、电子类创意作品大赛、智能化宿舍建设方案招标等选拔竞赛,激发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身边自动化需求的兴趣与热情;还组织担任自动化专业教学任务的通识课教学教师,就自动化专业背景知识、人才培养的复合型特征等定期开展研讨,引导其将自动化元素主动引入人才培养过程,提升低年级学生的专业感知度。

二是与用人单位构建深度合作模式。为解决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长期与应用背景相关产业脱节,师资水平滞后与现代工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尖锐矛盾,校企双方协同打造集群式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有效沟通机制,使工业技术类人才培养的目标真正导向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

进一步助推生产实习、工程实训、毕业实习等实践性环节进企业,尽早与合作企业充分沟通,确定考核标准等细节,逐步开启学生全面走向企业的大门。

三是共建校企协同基地。与企业联合设立了“粤嵌众创空间”“双创俱乐部”等两个校企联合众创空间。同时,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特点和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构建了“一年级以创新理念培养为主,二年级以专业综合训练为主,三年级以竞赛和项目为主,四年级以产品开发和创新培育为主”的“递进式”培养体系,以及“创新与课程结合+竞赛与训练结合+项目与创业结合”的“三结合”培养模式。

把集中反映自动化应用技术的高水平行业会展纳入集群式实践教学体系。行业会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浓缩了整个行业全链生产过程,通过全景式的自动化装备运行生产,直观高效地反映了各环节的工艺过程、技术需求和科技发展水平,全面展示了自动化技术的内涵与外延。(何 静 刘 翔)

上一条:用创新催发春华 让创业畅享秋...
下一条:北大本科教育为何坚持“通专...

版权所有:吕梁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中心
E-mail:llxypjb@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