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目前国外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典型代表包括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和“三明治工读交替”、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行业) ;国内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企实体合作型模式、职业教育集团模式和共建平台模式等。为适应信息技术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长春光华学院电气信息学院(下称电气信息学院)选择“加强应用、突出实践、产教融合、面向工程 ”的培养道路,分别与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深圳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和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深度合作,签订了专业共建、资源共享协议,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其中校外专家占55%。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校企共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和监控教学质量,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探索了校企协同育人的新路径,构建了民办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体系。实现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学生既受到了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教育,又得到了企业优秀文化的熏陶,较好地掌握了本科生应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也具备了企业所要求的专业技术和能力。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吉林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变试点单位,电气信息学院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电气信息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2确立人才培养思路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的特点,电气信息学院确立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思路:(1)搞好“两个构建”,即依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依据行业需求和标准,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2)抓好“三项改革”:即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3)做好“四个建设”:即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为了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电气信息学院按照人才培养思路的要求,以专业建设委员会为基础组建了专业建设调研组并制定了调研计划,先后组织8批60余人次对北京和大连等地的互联网公司、软件企业、通讯工程企业、电气工程类企业及其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多家企业进行了广泛调研,收回调研表格、问卷1500余份,形成调
研报告7份。根据信息行业研发和生产的特点,构建了“三元、四同、五平台”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三轮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其中,“三元”是学校、企业、社会(就业单位)的“三元”运行机制,“四同”是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共同监控教学质量”的合作模式,“五平台”是基于校企合作的“通识教育平台、学校专业平台、学校第二课堂平台、企业专业平台、岗位实训平台”的课程体系。形成的校企协同育人的管理机制,保证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采用“2.5 +0.5 +1”模式,即2.5年在校学习,0.5年在合作企业进行企业工程背景下的课程学习,1年在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就业实习。
三轮实践与课程学习交互进行。第一轮实践为企业体验实习,即在第二学期期末,学生到合作企业进行两周的企业实践体验实习。以真实的项目为案例,把项目分解成不同任务分配给学生,并由企业的项目经理或工程师进行指导,让学生了解企业技术开发的基本流程、企业的工作环境和规章制度及管理,感受企业工作的真正压力和企业的需求;第二轮实践为岗前培训,即第六学期在合作企业完成相应的企业级专业课程学习和技术开发培训;第三轮实践为就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即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学生到合作企业及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和就业实习。
4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自2012年开始,电气信息学院专业建设委员会分别在长春、大连、北京、沈阳和深圳召开了11次校企合作会议,起草了专业建设委员会章程,共同研究了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创建了“2.5+0.5+1”企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共同编制了在“2.5+0.5+1”模式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将过去按知识体系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设置逻辑,转向按行业和企业岗位群要求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基础课设置逻辑,实现了课程设置逻辑的180度转向,同时设置一定的通识课程。并按照注重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原则,根据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要求设定专业核心能力,以专业核心能力为模块重构课程体系,并且以专业核心能力为行、以主要课程为列构建了能力矩阵,由此明确每门课程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完成的能力培养任务。图2为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图。
如图2所示,在课程模块中有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其中知识要求由理论基础知识模块、计算机和软件工程知识模块、物联网工程知识模块及开发工具和平台知识模块4个模块16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程构成,全部在学校完成;素质要求由思想道德素质模块、文化素质模块、专业素质模块、身心素质模块、养成教育模块和社会实践模块6个模块12门课程和9个相关的实践环节构成,全部在学校完成;能力要求由专业技术能力模块、国际合作能力模块、项目设计和开发能力模块、交流与沟通能力模块、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模块和持续学习和创新能力模块6个模块13门课程和17项实践环节构成,其中国际竞争能力模块和持续学习和创新能力模块在学校完成,专业技术能力模块、项目设计和开发能力模块、交流与沟通能力模块、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模块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
此外,针对学生的个性化要求,设计了自主性设计实验、第二课堂和学科竞赛相关模块。同时每个专业都配备了由专业教师组成的考研辅导小组,对学生进行考前辅导。
总之,新的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等育人方面的优势,体现了因材施教及学生个性化的需求,也体现了企业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和项目开发设计能力上的优势。
5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措施
5.1定期召开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会议
校企合作协议规定,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2次会议,结合行业和企业需求、专业特点和优势,认真分析研究校企合作的模式、方法、教学质量、专业方向定位,明确合作目标,提出校企合作运行过程存在的问题、解决方案和办法,以保证有效的人才培养。
5.2学校与企业协同管理、指导和监督
学校每学期都要派1优秀的辅导员和1优秀的专业教师进驻企业,协同企业进行管理、指导,并对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管理过程进行监督。企业也成立了专门的教务管理部门,对教学环节进行严格监督,对于授课效果或授课态度不好的工程师有相应惩罚措施,包括扣课时费、奖金,甚至停止授课。对于授课效果好的工程师,可以提高奖金,增加课时。学生有权对授课工程师提出合理的要求,可以将授课过程存在的问题反映给校方教师和企业管理人员,从而规范了教学和管理,保障了教学质量。
5.3提供好的企业学习环境
根据校企合作协议,合作企业给学生提供了较好的理实一体化教学及学习环境,确保学生一边学习理论,一边实践练习。同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组,组成互助式学习共同体,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在企业学习的兴趣。
5.4有效的管理手段
在企业的教学、培训和实习实训过程中,完全按企业的员工标准对学生进行要求和管理,实行上下班打卡制度和技术研讨制度。同时要求学生完成相关的学习日志,并定期汇报,使学生提前体验到了企业真实的工作要求和所需的工作态度。除此之外,企业还制定了专门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学生学习方面的管理,并告知学生违反规章制
度会受到的处罚及相应的后果,学生签订不违反相关规章制度的承诺书。企业组成专门的学生管理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教师的教学监督管理和学生的学习监督管理,同时负责与学校及时沟通,以达到更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
5.5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长春光华学院同相关企业属于深度合作,所以要保障学生的就业,即学生入学时就和企业签署了相应的就业保障协议,只要学生正常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就由企业负责安排工作。企业有权根据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表现安排相应的岗位,不同岗位工资待遇是不一样的,工资级差可达几千元,岗位竞争非常激烈,所以学生进入企业后,学习目的非常明确,积极性高,通常每个学生每天学习时间能达到12小时。
5.6有效的教学方法
学生进入企业后,学生自主报名选择要学的专业方向,同时进行分班级考试,根据考试成绩分成快、中、慢3层次的教学班级,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学中做,做中学”项目驱动式教学方法,所有的项目和案例都是企业级的真实项目,使学生体验到了真实项目开发的流程、技术手段,学会了团队合作和必要的前沿知识。
5.7优秀的工程师进行教学
企业中的教学、培训、实习实训都是由企业中有丰富开发经验的项目经理负责,不仅能将实际工作中的知识、能力传授给学生,而且将实际工作中大量的经验和教训告诉学生,使学生学到了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和能力,为顺利成为职业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8有效的考试方法
取消了一份试卷定成绩的做法,学生进入企业学习的考试分日考、周考、月考和总考。对学生实行面向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核方式:(1)过程考核,按照企业的过程管理体系,考核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材料,包括课堂笔记、读书笔记、课堂发言、单元测试、课后作业、自主学习总结等,按照要素的权值折算成平时成绩,作为学生课程综合能力提升的考核依据;(2)综合项目考核,包括理论试卷考试和实践操作。课程总成绩共100考试成绩20平时行为成绩20理论试卷成绩40实践操作成绩20分以上措施均有效地保障了学生进入企业的教学质量。
6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双能型”
师资队伍建设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战场,高素质“双能型”师资队伍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是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一个关键要素。为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学校应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培养既能进行理论教学又能进行技术开发,并能将技术开发实践融入课堂教学的“双能型”师资队伍。
6.1强化教师的实践经历和能力培养
(1)分期分批派出教师到中兴、中软、东软、陵阳等合作企业进行培训和顶岗挂职锻炼,到2015年,电气信息学院派教师到企业培训已累计24;(2)对于没有精力和时间到企业培训的教师,要求他们定期进入实验室轮岗,在轮岗的过程中,要进行相应的实验设备使用和维护,并完成相应专业的实验试做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发;(3)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有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实验的经历,并且对教师指导学生学科专业竞赛给予政策鼓励;(4)师与学生一起进驻合作企业,进行为期20周的企业级技术培训。此外,每个专业都聘请了4-10企业的技术骨干作为专业教师,定期教授专业课程,指导学生实践。这些技术骨干每学期开展2~3次企业的技术需求和先进的技术讲座,同时为本专业教师及学生进行实践技能培训,并担任相关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教师。
6.2加强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
(1)组织学院全体教师开展说课活动,每个教师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理念思路、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方式7方面展示对自己所任课程认识有多深、把握有多准、设计有多精;(2)每周二下午采用“微格教学”,分别对导入、讲解、提问、强化、变化、演示、板书、结束等教学技能进行培训;(3)要求教师每学期要读2和本专业相关的教学改革论文,并写出读后感;(4)实行开放课堂制度,由一批经验丰富的教师开设开放课堂,要求每个教师完成多门开放课堂的听课任务。
6.3创造环境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学院从多方面支持中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包括申报课题、发表论文、出版专著和参加高水平国际国内会议,学校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以电气信息学院为例,目前学院拥有3与信息类专业相关的省级学科平台,分别为省级重点学科、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省级创新团队,为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到目前为止,相关专业教师已完成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20在研项目25获科研奖励7项,其中吉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吉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22篇,其中SCI、EI收录45篇。
7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改革
为了更好地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学校2.5年的教学过程中,学校对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也进行了改革。
7.1教学方法改革
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积极推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尝试翻转课堂,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明显转变,提高了课堂效率和效果。全校共有108参加了系统性的改革,结合不同专业、不同学生,针对不同课程的教学重点,结合教师项目、实际案例进行剖析,同时实施任务驱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切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7.2改革考核方法
实行面向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考核方式:(1)实行过程考核,按照企业的过程管理体系,考核学生课程学习的过程材料,包括课堂笔记、读书笔记、课堂发言、单元测试、课后作业、自主学习总结等,按照要素的权值折算成平时成绩,作为学生课程综合能力提升的考核依据;(2)综合项目考核。对于相关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采用相关信息技术工程案例,要求学生提供一份完整的项目设计、实施报告,根据项目书或设计图评定成绩;(3)实训报告。对于技术开发、工程设计等在企业开展的专业实践课程,学生必须提交实训过程的相关记录和完整的相关技术报告,最后根据提交的材料来评定成绩;(4)“卷面+操作(设计)”考核方式,对于实验课程的考核,不仅需要提供实验预习报告、实验报告、平时实验操作记录等材料作为评判平时成绩的依据,而且在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结束时,还需要进行实验理论卷面考试及相关实验的操作考核。
8体会与收获
经过几年的努力,学校创建了“三元、四同、五平台”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三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2.5+0.5+1”校企合作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实施了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措施,搭建了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双向参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学平台;提出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初步探索了学校、企业、学生“三
赢”的人才培养道路。经过改革实践,学生的整体素质逐年提高,近三年在全国和省级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杯小汽车大赛、软件设计竞赛、创业设计比赛 、“挑战杯”比赛、物联网设计大赛、嵌入式系统设计大赛等各类大学生学科竞赛中,共获奖项90项,其中一等奖32项、二等奖40项、三等奖18项。学生就业状况明显改善,以2016届毕业生为例,到目前为止,物联网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就业率为100%,专业对口率为100%,就业质量也明显提高,如物联网专业毕业生,上岗月工资除1人3500元外,其余都在4000元以上,最高达8000元。笔者从实践中也深深体会到,地方本科高校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就要走校企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培养道路。校企双方共同创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
(李晓光 张德江 李文国 张 勇)